请输入关键字!
书画|2022中国画家50强
来源:ciweek互联网周刊 创建时间:2023-08-11 20:03:11

艺术家的使命

  艺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往深了说,它们也在向外界解释着,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此,在欣赏比较优秀的艺术作品时,观众往往能被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心灵受到感化。

  在将作品与受众相统一的某种特殊的生物场中,人们内心美好的一面会得以表露,那一刻,所有人都会认识并发现自身的情感深处有着无限潜能。

  而艺术家能做的,无非是呈现世界的形象,让人们透过他的视线去看世界,以他的触感、疑虑和思索去感知世界。延伸而言,艺术创造不仅仅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还是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创造的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正因如此,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境界与品味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家积极思考和觉悟的,不应该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本性。只有让艺术流淌在艺术家通透灵明的内心世界中,率性而行,呈现出的作品内涵才符合世界的本体,引发更广泛且深刻的共鸣。

  梵高是这样说的:“没有什么成就比普通工人想把我的画挂在家里或干活的地方,更令我开心的了。”梵高从来不去刻意取悦或迎合某人,他对工作很有责任感,理解其全部社会意义——他把自身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使命看作与生活素材的“战斗”,表达其中隐含的理想的真谛。

  如果想让未来更好,只有先使自己更好。

  本体虽然不变,但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后一定会有前所未有的现象进入这个世界之大众的视野。

关于艺术与精神

  世界有两种真实性,一种是逻辑的真实性,另一种是体验的真实性,通过艺术体验这个世界的原初的构成。按一个西方人说的,或就是“我们在科学中发现的是艺术已经塞到事物中去的。”

  这种体验,抑或正是感性塑造的主观意象。这个过程的媒介正是艺术,艺术家通过作品完成了这种情感的传递,作为欣赏者的我们接收、感知,并不为时间所限。古老的壁画历经数千年的时光仍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艺术就是这样,它在时间之流中抓住了存在,使之凝固。

  可以说,我们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是对生活的再感受,我们是为了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是为了更加触及到所谓的“本体”。而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丰富,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导致无法听到自己,这时作品会引领我们,体悟与想象力渐生。这也是为什么艺术作品常常会成为人们创作灵感的重要原因。

  如今,我们成长于一个依赖科技的社会,现代社会的机械化、自动化带来稳定、教条的同时,似乎极大地忽视了人的主观情感需要,艺术的使命或即在于此。

  如果看到树的美并有强烈的冲动画下来,这正是心灵的本体作用的结果。思想的境界不是理论的境界,不是概念的境界,而是心灵的境界。提升心灵的境界,是我们人生的任务,其本身就是幸福。

  我们注意到,如今艺术水平也开始用机械的标准来评判,炫技取代了情感的传递,这样的“艺术”是否还能称之为艺术是要划一个问号的。艺术的创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核心就在于完整的自我表达与感性抒发,从而感染、启迪世人。

  体会艺术的真实,感悟本体。艺术,实质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净土与希望。就此,全世界各行各业所有人的任务都是推动人类的进步,不是大同小异,而是完全一样。

关于自由王国

  艺术创作上的“自由王国”,是每个献身于艺术的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要真正跨入这种境界,无疑是极为困难的。

  中国绘画传统是张网,花很大气力进入这张网的李可染先生引用古语表述过自己的体会:“入网之鳞,透脱为难。”古代画家只有一张网可入,透脱出来就成大家。现代画家又多了一张西方绘画的网,这网有古今之分,但都是近百年来的中国画家或被迫或自愿地加上去的,所以透网就愈发艰难。

  发现本体的过程或就是发现自由的过程,即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不是受到自然因果律支配的存在,而是自由的。

艺术:元语言

  从现代的研究方向来看,文明的进步(以及科学的进步)不但没有使得人类所及的思考范围(形而上层面)变得宽广,反而变得愈发狭窄,更多的时候人们没有选择努力去拓宽自己人生边界,而是在固守自己的信息茧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语言被认为是其中之一。

  萨丕尔-沃尔夫曾提出过语言决定论,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只能看见自己语言所描述的范围,而无法跳出这个思维框架去思考别的情况。经典的例子是爱斯基摩人对雪以及冷的描述之丰富,在其他语言中是难以企及的,很多表述方式是我们无法翻译也很难理解的。

  人们希望活在信息茧房(或者说只能活在这里)这个现象除了主观的问题,语言也制造了禁锢自身的先决条件。

  然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语言,另外一种沟通方式:感觉和意象。这种沟通方式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防线,意志、感觉、情感在这一刻实现了共通。人们在凝视着一幅幅画作的同时,分化与对峙隐没、消逝,画框的边缘散开,先前被人们隔绝的世界(情感)来到彼此中间,成为现实。

  从这种角度展开,艺术其实是一种元语言。

  世界发展到今日,人类发明了诸多方式保存事物,用科学公式维系对自然界的认识,用生产工具保持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技术永远无法代替内心的感动与情怀,唯有鲜活生动的情感方能保持人类自己。

  而艺术,则用其创造的形象将人类鲜活的情感表达和留存。

返璞亦归真,便胜过人间无数

  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更整体。无论国画、油画抑或其它,在审视画家资料时,全体大家都可以发现,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大众对美的感触几乎是一样的。变易、简易、不易,万变不离其宗之万古不变的,只有本体、本质、本源。

  在经历繁华与劫难之后,返璞归真之作,往往成为难忘经典,或存于画家心中,或留于大众心田。千帆阅尽依然沧海霁月,蓦然回首未离赤诚初心。每幅可以称之为好的画作所表达的表面内容不尽相同,却可以从这些画作中,感受到同一种精气神。不管是在浓墨重彩中,还是在抑扬顿挫时,笔触间所展现的不止有技巧,还有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感受以及对真理的追求。100分人类从未达到,但不可不追。

  《中庸》说诚,天下之道,乃勿自欺也,不诚无物。诚是本体,一切艺术追求都是艺术家对本体的追溯或寻找。这是美好社会、美好人生的方向,大同社会的方向。

  真正的艺术家,对社会的无形贡献应该是非常巨大的。

惟精惟一,世界本来是简单的

  悠悠数千年人类文明,风流人物灿若繁星。

  他们或许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许是黑发美颜的青年人,大师或大家,不一定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质朴、浪漫、简单、纯粹,或于深渊中凝视恶龙已久。他们是斗士,是信仰,是追求,幻化为山水,寄情于笔尖,或以重彩为刀锋,劈开繁华下之腐朽。他们是自由的斗士,是放飞的灵魂,是坚持的信念,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传世匠人。

  被历史检验过的好的画作,都是精神上共同的仰望,也是各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物。在许多百废待兴之际,它们开创了美术界的新领域,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画如其人,伟大的画家一定有伟大的人格。

  小小寰球,缤纷多彩,至美如一。

本体与现象

  真正的传世经典从不会因时代而错过,不过是早来晚来的事罢了。

  画如其人,还可谓养气可铸魂。

  《乐记》中认为音乐产生于天地之气,音乐作品之气与人身之气相感应。是故画作亦如此,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魂是传世精品的点睛之笔。人若充满浩然正气,画亦然仙风道骨;修身、修心养书卷气,塑品、塑格修浩然风;养天地之气,铸不朽之魂。这样人自然可养气,其画自然可经得起长期考验。所以有画家说:“好画就是画出真性情!”

  达•芬奇是这样说的:“绘画乃是内心活动的产物。”也有人说,最高的真实在于心灵,最大的自由在于艺术;最高的艺术是政治,最高的政治是艺术等等。画者将自己的感受和人性的真实表现于画中,揭示出其心中的向往,一个被审视的“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好”的世界。在这个时代,或焦虑或感慨,感性又理性。通过任何手段或途径,所产生的美,皆是无法复制与超越的内在之本体,是源自心中的一种力量。最美不过心间返璞,归真亦可还原本色。

  审视功利主义的反面,就是审视高贵与卑贱的标准。美是自由的、快乐的、给力的。有小私,令万众讨厌;有大公,令山河敬仰。有使命感的好的画家心中的正能量,属生生不息,哺育万物。

  世界需要的是光明。光明的人即使是在揭露黑暗时,自然而然释放出的任何东西也都是光明的。影响力是一种客观的公开存在,与长期可持续的价值互为因果。

  (文/和合)

编辑:管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