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8月9日电(记者解园)暑期过半,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景区依然熙熙攘攘,游客们在洞窟内边认真欣赏精美佛像,边聆听导游的细致讲解。
当了解到一些佛像融合了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文化特色,来自北京的小学生张佳琪频频点头,拿出录音笔记录下心得体会。
图为“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表演。新华社发(云冈研究院供图)
“过去孩子的暑假总是被作业和各种补习班填满,现在我们会尽量安排时间带她到各地旅行,领略传统文化。”张佳琪的母亲王女士说。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带娃做什么”成为家长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这个暑假,陪孩子共同成长、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多家长的青睐。
在四川成都一座人来人往的天桥上,秦一穿一身汉服,在《明月几时有》的音乐伴奏下,她与女儿翩翩起舞,吸引不少游人驻足拍照。
这位被网友称为“小一姐姐”的女士是一位知名传统文化传播者,全网“粉丝”数量超过2500万。她一直以来倡导“新中式带娃”,让孩子在唱跳中快乐学古诗,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在大自然湖光山色间体味爱与美。
成都市成华区望平滨河路,身着汉服的游客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秦一最开始只是将教育女儿的手势舞上传到网上,没想到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肯定。借着短视频平台,她创作的国学古诗手势舞受到许多儿童及家长的喜爱,拍摄的作品总播放量超100亿次。
“小一姐姐”的走红折射出中国社会育儿观念的转变。截至2022年底,中国有接近2.4亿0到14岁的未成年人,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传统文化教育市场提出需求,其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游热度不断攀升。
在“中国特色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山西省介休市张壁古堡景区,孩子们正在认真倾听研学导师关于古堡历史的讲解。随后,他们将根据讲解内容中提到的线索,在千年古地道中进行一场拼图比赛。
张壁古堡研学游项目开设于2018年,目前包含的课程有古代地道战探秘、拓碑艺术、皮影木偶演出等。此外,景区还开展中小学生传统礼仪文化体验活动,如入泮礼、成童礼等,让中小学生在仪式中接受传统礼仪文化的洗礼,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
图为张壁古堡景区建筑内的古代壁画。新华社记者 马毅敏 摄
“光这个项目今年暑期已接待超过2000人。”景区研学经理张蕾蕾说,“今年明显感到对传统文化研学课程感兴趣的家长更多了,有不少游客专门开车从外省过来体验。”
为了支持研学产业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四川省宜宾市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必修课;大同市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景区对5省市学生实施免头道门票优惠,并对满足人数、住宿时间的研学团队给予奖励;海南省文昌市对取得研学指导师证书的文昌市内研学旅行从业人员给予奖励资金……
各地教育部门、社会机构还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博物馆讲解员”、暑期托管班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轻松而充实的暑假。
“要践行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只有依靠创造力,避免跟风仿制同质化,才能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的意义上认识传统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建议。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