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以笔为犁,深耕红色文化的精神沃土——中国红刊传媒创始人黄光宇的文化传承心路
来源:红刊 创建时间:2025-07-21 10:14:01

图为/中国红刊传媒创始人黄光宇

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从家庭到澳门的精神觉醒

黄光宇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祖父和父亲用半生戎马诠释着忠诚与担当。小时候,祖父总在给黄光宇讲述湘江战役中炊事班长用铁锅当钢盔的故事,那些浸透血泪的英雄事迹,像烙铁般刻进黄光宇的生命。2021年,当黄光宇踏上澳门这片土地,漫步在妈阁庙的香火中、叶挺故居的葡式回廊里,突然意识到: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沉淀着中西交融的历史,每一个街角都藏着未被书写的红色故事。

在调研中黄光宇发现,澳门的爱国故事散落在历史书的角落,却没有一本刊物系统讲述。濠江中学的老校长杜岚女士当年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壮举,竟鲜少被澳门青少年知晓。这种文化断层让我彻夜难眠——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我必须做点什么。

创刊之路:用文字搭建情感桥梁

2021年9月,《红刊》杂志在澳门诞生。创刊号的封面,黄光宇选择了郑家大屋的青砖与五星红旗的配色,寓意“中西合璧中的赤子之心”。为了挖掘澳门红色历史,红刊团队走访了26位澳门老居民,整理出12万字的口述资料。记得在采访82岁的符老先生时,他颤抖着从樟木箱底拿出泛黄的《新民主主义论》及《红星照耀中国》的书本让红刊团队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要守护的文化火种。

在内容创作上,黄光宇要求编写团队坚持“三真原则”: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真切的共鸣。每期“红色记忆·澳门印记”专栏,都像一把钥匙,打开澳门与内地同根同源的历史密码。当我们将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手稿影印件转载刊登后,一位澳门青年读者在来信中说:“原来我们的音乐家早已把民族精神写进了血脉。”

文化实践:让红色精神从纸面走向生活

四年来,黄光宇带领的红刊团队以文化为纽带,编织起陇澳、京澳的精神网络。2023年甘肃文化旅游周上,《丝路花雨》在澳门百老汇的舞台上绽放,当“反弹琵琶”的舞姿与澳门观众的掌声交织,让更多人看到了文化共情的力量。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百米丝绸长卷展在澳门揭幕,《云冈石窟》的飞天与《中国皮影》的光影在丝绸上流动,一位葡萄牙游客驻足良久:“这是我见过最震撼的东方叙事。”

在青少年教育领域,红刊团队将创新推出“AI+红色记忆”互动课堂。当濠江中学的学生戴上VR眼镜“走进”叶挺故居,当培正中学的孩子们通过人工智能与红军战士“对话”,会让更多青少年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传承的生命力量。

未来之路:让红色之光跨越山海

2025年红刊团队正在绘制更宏大的文化蓝图: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发《龙虎门》红色短剧IP,用Z世代喜爱的方式讲述英雄故事;建设“大湾区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将叶挺故居、杨匏安陈列馆等场馆进行3D复刻;发起“红色文化创新大赛”,面向全球征集红色主题文创作品。

2025年4月,当红刊在马来西亚设立首个海外编辑部时,一位当地汉学家握着黄光宇的手说:“你们正在做的,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精神的伟大事业。”这句话让黄光宇更加确信:红色文化需要更深更广的国际化传播。

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始终以笔为犁,深耕精神沃土。从澳门街巷到陇原大地,从纸质刊物到数字云端,红刊团队用文字、用艺术、用科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未来,黄光宇带领红刊团队将继续以赤子之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正如《红刊》创刊词所言:“真正的文化力量,是让历史的温度穿透岁月,让信仰的光芒照亮未来。”这,就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编审:刘鑫闻 王正义

责任编辑:孙业腾 赵道远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红刊杂志社独家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

文章来源:红刊杂志社

编辑:本站编辑